转自:上海有色网 替代炭黑!LG、宁德时代已入局 碳纳米管导电剂的破局关键 2025-09-29 09:00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支撑。无论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还是分布式储能与大电网的融合,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性能与循环寿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 CNT),尤其是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SWCNT),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和网络构建能力,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产业界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中至关重要的导电剂。 然而,CNT的应用并非坦途。其在分散、研磨及规模化应用过程中仍面临工艺瓶颈。本文将从产业趋势、应用场景、技术难点和企业实践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CNT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重点介绍琥崧(Hoosun)在技术路径与产业化落地中的突破与贡献。 单壁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 一、产业趋势:市场规模与需求走向(2025–2030)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CNT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42.1亿美元,并于2030年增长至8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4%。这一增长曲线清晰地反映出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强劲拉动作用。 在不同电池应用中,CNT/SWCNT的价值逐渐凸显: 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是CNT需求的核心驱动力。车企对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的追求,使CNT替代部分传统炭黑成为趋势。以LG Chem等国际厂商为代表,已在部分电池中采用CNT以提升导电效率和倍率性能。 储能电池:更关注循环寿命与安全性,部分储能厂商已在导电剂体系中引入CNT,以提升电池稳定性和可靠性。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的重点方向,SWCNT在固态电解质与活性材料的界面导电、成膜及机械性能优化方面展现独特优势。一旦固态电池进入产业化阶段,SWCNT的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区域角度看,亚洲(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已成为全球CNT最大的应用市场;欧洲和北美则在研发与专利布局方面领先。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中,CNT将从实验室材料逐步走向大规模产业化。 二、头部企业的应用进展 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已经率先在CNT应用方面进行布局: LG Chem:开发并商业化CNT导电剂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中。 CATL:在CNT添加剂方面已进入中试与量产验证阶段,目标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Tesla:通过供应链合作,在部分电极材料研发中引入CNT技术,探索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 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CNT已从前沿研究逐步进入产业落地的关键时期。 三、工艺难点:传统方法的局限 虽然CNT的理论性能优异,但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显著挑战。核心问题集中在分散均匀性与结构稳定性上。 传统搅拌:对CNT的解聚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打破团聚,导致导电网络不完整。 超声处理/球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散效果,但容易破坏CNT尤其是SWCNT的管状结构,反而降低了导电性。 规模化生产困难:批次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制约了大规模推广。 因此,找到既能实现CNT高效分散、又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的工艺路径,成为产业化的关键。 四、琥崧路径:从分散到研磨的系统解决方案 作为深耕微纳米研磨与分散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琥崧科技集团在CNT应用上提出了独特的“IMS在线分散+纳米砂磨”工艺组合,形成了从预分散到超细研磨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1. IMS在线分散 真空吸粉+高剪切分散:有效避免CNT团聚与粉尘排放,实现安全环保。 负压解聚工艺:帮助SWCNT更接近原始管径状态分散,保持其优异性能。 模块化定子-转子结构:可调节能量输入,分散效果覆盖毫米至亚微米级。 琥崧IMS在线分散机 工艺原理 2. 纳米砂磨机 动态分离结构:避免研磨介质混入,保证材料纯净度。 精准控温(±1℃):防止SWCNT因过热而结构损伤。 高效研磨珠运动:实现细化同时降低断裂风险。 琥崧纳米砂磨机 工艺原理 通过这一整套工艺,琥崧成功解决了CNT分散研磨过程中的关键瓶颈,为其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五、产业贡献:绿色制造与商业价值 琥崧的技术方案已在多个应用中实现产业化落地: 锂电池导电剂:提升导电网络构建能力,增强倍率性能。…